高雄港是台湾第一大港,也曾是全球第三大货柜港的,但去年世界排名一举跌出前十大之外。台湾经济日报今天就此发表社论指出,高雄港从世界十大货柜港除名,是何其大的警讯,岂真是非战之罪?又岂能视为理所当然而置若罔闻?
社论说,高雄港风华褪色,最常被提到的原因就是产业外移,支应运输能量的货源也跟著移出,无足够的货物可运,高雄港巧妇难为。此外,高雄港的转运功能也被民进党政府执政时期的“锁国政策”所削弱,因为两岸不能全面直航,使两岸间的产业分工因运输成本高昂而不能效率化运作,高雄港不只吃不到世界工厂的货源,还让出转运市场,并促使国际航商重调亚洲航线,两岸间却仅靠点对点直航的境外航运中心维系。高雄港的发展受限,相对的,中国大陆沿海大港却随著经济起飞而加速建设,彼长我消,高雄港的世界排名下跌,被视为预期中事。
但是,高雄港的退步固是客观产业变化、主观两岸政策下交互影响的结果,交通部及港务局等主管机关却不能因无力而无为;尤其,高雄港的码头装卸费率竞争力、运转效率的提升速度,都曾遭到来自航商的批评;近年或因成长缓慢,连港埠建设的脚步都显得迟滞,为因应大型货柜船停靠而兴建的洲际货柜中心,也是研究多时才启动;为扩大高雄港物流腹地而设置的自由贸易港区,更因为相关限制多及优惠有限,影响厂商进驻意愿;高雄港的光芒不再,不只是环境的错、政策的错,更多的错在努力不够。
社论指出,高雄港的排名下降,一开始固是起自于产业变化,但持续的滑落就会降低其在国际航线中的地位,而愈没有货源、转运功能愈弱,也就进一步限制软硬件建设的投资意愿,形成了恶性循环,因而必须正视。
社论续说,去年12月两岸全面直航,排除了高雄港发展的障碍,提供了高雄港风华再现的契机;但渠道虽成,水是否随至,却非必然。以港埠发展要件而言,高雄港目前仅拥有深水港及地理优势,公共建设质量、费率竞争力及服务效率等方面须迎头赶上近年落后的进度;但最重要的发展腹地,例如政府推动中的台商经贸特区或欲强化的自由贸易港区,目前却仍卡在政策协调而无进展,显然没有看到此一政策的急迫性。高雄港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候,抢救高雄港,政府不能再拖了。
来源:大公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