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1年11月4日)报道近年来,收费公路越来越成为大众怨愤的对象。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,许多打着“贷款修路,收费还贷”旗号的收费公路,收起费来似乎没完没了,多少年过去了,收费站依然巍立不动,根本没有撤消的意思。何时能撤,从没有人向社会做保证。
而近日京、沪等12省市公布的收费公路摸底调查结果,更是让公众大跌眼镜,并加重了他们的疑虑:这12省市去年收费额1025.7亿元,但累计债务余额却高达7593.5亿元。
一方面是收费标准就高不就低,另一方面又是惊人的债务和亏损,如此悖谬的收费公路现实,根源何在?其中自然有腐败的内幕。从此前国家审计署的相关审计报告,或许不难找出问题的答案。比如幕后交易和商业贿赂造成的建路成本虚高,收费公路养活过多闲人、而且自肥现象严重,致使运营成本增高等。
但是,除了违法违纪的腐败因素外,政府对公路属性和功能的定位,则是直接决定公路收费制度的根本。即便是一条清廉的公路,没有人舞弊营私,但如果政府将它看作是提款机,将收入用于滚动建设其他公路项目、甚至用于其他毫不相干的领域,那就难以指望收费站的拆除了。
现实偏偏就是这样。多年来,许多地方政府正是将公路视作“资产运营”的对象,肆意呈其经天纬地、左右腾挪的神通,不断创造这样那样的“新思路”,“有益探索”。
与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相比,无论地方政府对收费公路怎样上下其手,都不会犯法,甚至还能拿出促进“经济发展”的成绩来。而公平正义原则受到的伤害,则进不了政府的法眼。对这方面“经济发展”的促进作用很眩目,对另方面经济甚至社会发展的阻滞则隐藏暗处。
许多专家出国考察后发现,全世界70%的收费公路,竟然集中在中国。
收费公路已经27年了。如今,该是回报消费者的时候了。从趋势上看,经济越发展,收费公路的比例越应降低,否则,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”的期待,还有多少实现的途径?